ESG管理的体系
企业ESG管理的体系要求及评价指南标准解析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是一种关注环境变化影响、社会效益、公司治理绩效综合表现的发展理念,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之一。ESG理念和信息广泛应用于全球投资领域,在创造社会价值、防范社会和环境风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国政府、社会和企业也积极引导、关注和实践这一理念。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2022年9月,全国社保基金会发布《实业投资指引》,其中明确提出社保基金要加大对ESG主题基金和项目投资,将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纳入实业投资尽职调查及评估体系,提高所投公司质量。万得(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23日,中国资本市场中涵盖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新能源等主题在内的ESG投资基金已接近200只,总规模超过了3000亿元。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贯彻ESG理念,为实现“双碳”、企业长久发展、绿色转型等目标而努力。但仅仅依赖信息披露、评级等外部导向,难以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需要将ESG融入日常工作。基于此,中国质量协会牵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ESG管理体系 要求》(T/CAQ 10117—2022)和《企业ESG评价指南》(T/CAQ 10118—2022)团体标准,明确了企业的ESG日常管理工作要求和评价实施的基本过程和内容,以努力解决中国ESG体系建设缺乏专业指引、本土ESG评级影响力不足和指标适宜性等突出问题。
一、基本要素介绍
(一)标准主旨
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理念与投资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交易所等自律性组织、中央企业、其他行业龙头企业作为重要力量,在ESG理论研究、能力建设、实施改进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奠定了实证基础。本文所介绍的《企业ESG管理体系 要求》团体标准(以下简称《管理体系标准》)规定了通用的ESG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旨在帮助企业基于现有的管理架构与机制,建立和规范ESG管理体系,提升ESG管理能力。本文所介绍的《企业ESG评价指南》团体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指南标准》)提供了企业ESG评价原则、评价模型、评价内容、评价组织、评价流程等内容指南。两项标准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对企业在ESG方面表现的现实需求,支持针对企业自身行业、体制和经营特点开展实质性议题、管理过程与回应要求分析,便于协同更多的经济主体相互理解,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让资源的拥有者能够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两项标准一个侧重日常管理,一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明确了ESG管理和评价方向、系统方法。标准应用的本质是实现以机制调动员工和团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理流程运行。
(二)标准制定原则
两项标准制定遵循广泛、包容、基于实践和多方协商的要求,严格贯彻适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标准总结了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中央企业、央企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外资企业等机构实施ESG管理和评价的经验,传递了一线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标准也借鉴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中国证监会、香港联合交易所、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有关方面在ESG方面的要求和指引,历经可行性研究、立项、调研总结、编制、征求意见、审查发布六个阶段,由60余位起草人共同参与完成。
(三)主要适用对象
两项标准的适用对象广泛,适用于不同行业、类型、规模的企业。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使用《管理体系标准》,实现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改进的过程),有利于企业保证符合其使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自我声明的要求,旨在引导价值投资并增强利益相关方满意。同时,对于企业与投资者而言,使用和证实企业满足《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也可证实其具有持续稳定的组织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南标准》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企业就ESG管理绩效开展自我评价、第二方或第三方ESG评价工作。
二、《管理体系标准》概述
《管理体系标准》遵循ISO对管理体系的一般描述,简化了各管理体系的通用性要求相关内容,重点对企业如何将ESG有关工作融入现有管理体系提出要求,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ISO管理体系标准。
基于近10年来国内开展的ESG培训、企业实施、报告编写与发布、评级的基础,ESG管理体系方法遵循了“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DCA)的原理,总结了ESG 管理的三个步骤十项工作内容(见图1),以ESG领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步十法”来表现体系架构。同时,标准分步解析每一项工作内容所包含的具体要求。
PDCA循环在本标准所描述的ESG管理体系中可以简要描述如下:
• 策划(Plan):企业的ESG理念、规划;
• 实施(Do):企业的ESG治理架构、制度、议题、过程、能力、利益相关方参与;
• 检查(Check):企业的ESG绩效评价、ESG报告编制;
• 处置(Act):必要时,采取措施提高绩效。
图1 “三步十法”模式图
第一步:组织
企业应首先构建ESG工作的组织体系,明确ESG工作的方向,建设工作推进的制度保障,为统筹推进整体ESG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包含四项ESG管理工作:理念、规划、治理架构、制度。
除管理体系关注的方针外,与影响ESG绩效的主观出发点相一致,标准着重强调了企业对使命和价值观的再评审和确认。基于实施中常见问题,标准多个条款描述了有关要求,确保将ESG事项决策、实施、监督、披露的职责和权限分配到企业内的各层级并予以沟通,同时作为文件化信息予以保持。标准对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在ESG方面的实质性职责、行为目标设定与考核进行了规定,以切实落实领导作用。
第二步:融合
企业应将ESG理念、规划融入日常运营,推动各职能部门、各下属企业、各生产环节夯实管理,提升履责能力,具体涵盖能力、议题、过程以及绩效评价四项工作。
标准细化了资源的范畴,包括人力资源、资金、物资、科研和技术资源(如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将对供应链的管理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ESG主题和议题的识别与排序方面,标准明确了企业应结合经营和风险控制实际需要,还可参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提出的披露要求以及其他本土化特征。标准还强调了ESG工作在目标管理、风险应对与变更管理方面的特殊过程要求。鉴于数据与信息是信任的基础,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了ESG议题、绩效实现与监测所需的指标、数据,应实现协同设计、协同采集和信息共享。
第三步:沟通
企业应就自身ESG工作与利益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包括ESG报告、利益相关方参与两项关键工作。
标准强调企业的ESG绩效应兼顾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中。企业应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于持续改进。对管理体系的基础性活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标准明确可以不独立实施,但应在企业现有ESG管理体系内保持完整性和周期性,以保证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有效性。对需开展对外沟通或披露的绩效,企业应确保评价所依据的准则为可公开获取的技术规范或要求。标准鼓励企业开展ESG绩效的对标管理,如参与评级、认证等活动。
由于目前在ESG方面开展得最广泛的活动是报告编制和披露工作,标准并未在此方面重复详细描述有关要求。
《评价指南标准》概述
《评价指南标准》明确了企业ESG的评价原则、评价模型、评价内容、评价组织和评价流程。
根据经济外部性理论,企业行为的经济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将企业经营发展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贡献和对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割裂看待。因此,标准在构建企业ESG评价模型时,打破现有主流ESG评级体系重点关注ESG风险管理(即企业的负外部性)的常规思路,将企业经营发展对社会环境的正向价值与贡献(即企业的正外部性)纳入考量,创新构建了包含“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见图2),且兼顾风险管理和社会价值贡献的ESG评价模型,以全面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切。
(一)评价内容
标准按照治理、环境、社会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设置了环境、社会、治理三个板块,7项一级指标、39项二级指标,对应每一个指标描述了评价的具体内容并规定了分值(见表1)。
表1 评价指标及分值示例
在环境、社会板块,起草组依据行业特征筛选适用的风险和价值议题,从制度建设、实践举措、绩效管理三个维度衡量企业对ESG实质性议题的管理水平。其中,制度建设考察企业是否确立了管理风险议题的目标、政策、制度等;实践举措考察企业在应对各类风险议题时所采取的行动;绩效管理评价企业是否关注、统计并持续跟进关键风险绩效指标。
在ESG治理板块,主要考察公司是否合理设置各管理层级的权、责、利,建立健全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董事会或类似机构ESG治理主要从ESG的顶层架构考察公司董事会或类似结构对于ESG工作的参与情况;ESG管理从ESG统筹管理部门、制度建设、绩效考核、能力建设等维度综合考察公司为确保ESG战略决策而有效执行建立的管理体系。
为提高评价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内容中还设置了否决项指标,共涉及5种表现,有一种否决项事实出现时,即意味着企业ESG管理失效,失去了评价其ESG绩效的意义。与此相对应,评价内容也设置了加分项指标,共涉及4种表现,可依据本行业或本企业突出的绩效表现酌情加分,但所加总分不得超过10分。
(二)评价方法
标准对各个指标的评价内容的描述决定了企业ESG评价既要考虑过程,也要考虑结果。因此,与卓越绩效模式的评价方法类似,评价活动需要依据相应的评价维度,对各条款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标准起草组考虑到不同企业产品和服务及经营模式的差异,提出在评价前可针对企业的行业与业务特征,合理调整评价指标,删减不适用事项,适当调整分值比例。这种调整,以不影响ESG方面的对标为宜。
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需要收集和验证相关事实,评估有关数据信息。评估团队可以采用收集公开数据,开展实地调研的方法。对于有重要影响的数据,可以采用量化方法学。如对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中应采用相应技术标准提供的量化方法,评估企业设定的碳减排目标和绩效实现指标。在无直接数据的情况下,评价活动也可以在对于数据来源、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公开获取的数据。
(三)评价程序
标准第7章明确了对实施企业ESG评价所需的信息来源、评价步骤、评价结果分级和评价结果应用的指导意见。评价团队根据所收集到的企业ESG相关资料,首先对照否决项列表,确认是否存在一票否决事件;然后根据评价内容,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赋分;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得分,加总求和得到被评价企业的ESG初始得分。当存在加分项指标时,评价团队可调整企业ESG初始得分,得出企业ESG评价的最终得分。
如企业开展自我评价,针对“管理层考核”与“ESG绩效”“生态治理”与“生物多样性”等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的指标,可通过增加专家组合议、内部团队合议等团体决策机制,进行赋分。
根据企业ESG评价最终得分,可以将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即卓越者、领先者、追赶者、起步者和旁观者。
二、标准实施的建议
两项标准综合众多企业的实践和资本市场上多个ESG评级要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系统性,为促进我国企业的ESG工作绩效提供了方法学基础。标准引导和鼓励各企业以此为基础,丰富管理措施,提炼管理思想,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ESG管理架构与运作机制。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策划,目的是突出领导作用和形成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同时,精心的策划,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工具,提高管理效率并推进管理和绩效透明,进而有助于制度执行,提高战略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ESG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1、现场诊断:分析企业ESG管理体系能力现状;确定企业需求、与标准的差距;确定工作目标。
2、体系完善:识别ESG风险;确定ESG议题;提升ESG管理能力。
3、内部评估: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整改与改进。
4、第三方认证:现场评审;确定结论;颁发证书。
5、绩效应用:企业自身能力和责任报告等信息披露;评级、认证证书采信;投资者活动。
- 2022-03-29
- 2022-03-29
- 2022-03-28
- 2022-03-29
- 2022-03-29
- 2022-03-28